首页  专业建设

中国-AG网址(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1-11-10
浏览次数: 1024

中国-AG网址(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2025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关键期,更是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五年。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根据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以技术技能为本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结合学院实际,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四五”发展规划,以昂扬的精气神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一、“十三五”期间学院发展概况

“十三五”期间,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及人才培养的系列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为主线,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明确办学方向,充实内涵,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学院品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了学院健康、稳定、和谐发展,为“十四五”改革、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主要成绩

党建工作全面加强。“十三五”时期,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扎实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以优良的党风引导校风,以优良的师德形成教风,以优良的教风促进学风。党组织政治核心、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加强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带动各级领导班子思想理论建设。各党支部和全体党员同志牢记初心使命,强化担当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教风学风良好。学院坚持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推动党建工作日常工作有机融合,促进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化。严格落实学习举措,切实增强学习实效。

土木工程系获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徐州彭城恩师先进集体;机关第三党支部、经济与管理系党支部获江苏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机关第三党支部、公共基础课部党支部获徐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人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人获徐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7人获徐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人获徐州市彭城恩师先进个人称号。在徐州市教育工委组织的“学习强国”学习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中,我院16名教师分别荣获“学习强国”学习先进个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专业建设深入推进。五年来,学院围绕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优化专业设置,调整学院结构。成功申办护理、康复治疗技术两个医学类专业,成立了医疗与健康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获批徐州市特需领办专业,徐州市划拨专项建设资金300万元。

学院以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为抓手,充分融合相关专业,组建专业群。进一步完善土木工程、机电工程、财务会计和空乘专业群,新建电子商务、学前教育专业群。目前学院共开设35个专业,其中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2个(建筑工程技术和应用电子技术)、市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康复治疗技术)、院级重点专业2个(建筑工程技术、酒店管理)、校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建筑工程技术、酒店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

课程建设成效明显。学院全面启动教学改革工作,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载体,以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为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目标、修订课程大纲,实施分岗式项目化教学。确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建设江苏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10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18门,校级课程改革立项1门。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26门,合作编写教材、讲义29种,自编各类教材、讲义55本。获江苏省职业教育教案设计大赛活动一等奖4项,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多媒体课件类一等奖4项、三等奖3项,微课类二等奖1项。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院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围绕专业建设方向和人才培养需求,坚持引育结合,建设一支思想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通过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内聘副教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高级访问工程师,强化管理内聘兼职兼课教师,加强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学院师资队伍水平整体提升。

五年来,学院专任教师由76 人增加到95人,增长了25%。专任教师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由59人增加到71人,增长了20.3%,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4.7%;高级职称人员由3人增加到19人,增长了630%,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研究生以上学位人员由29人增加到41人,增长了41.3%70名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3.7%。学院不断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累计 390人次,培养6名江苏省“青蓝工程”教师,28名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脱产参加顶岗实践。选聘省级产业教授4名。另外,学院选拔教职工攻读博士,学院给予经费支持,目前在读博士3人。

实践教学条件逐步提高。为加强实践教学,一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经过五年的努力,校内实训基地达到97个,实验实训场地总面积3112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376万元。二是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入发展。先后与84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部19个。三是启动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十三五期间,推动土木工程类专业技术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建设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江苏省高职院校装配式地下管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徐州市装配式建筑信息化云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徐州市透水砼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土木工程类专业师生提升技术应用和技术研发能力搭建了平台。同时,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充分发挥企业与高校双方优势,建立校企互利共赢机制。

教科研能力有序提升。“十三五”期间,教师教科研能力逐步提升,社会服务扎实有效。五年来,教师主持省级课题100项、市级课题48项、横向课题14项、发明专利38项,省市级科研相关获奖74项,数量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发表各类论文368篇,其中核心论文11篇,指导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10项。土木工程系获徐州市科学技术协会2019年度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特色学会”。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奖项共45项,市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共30余项。

目前,全院在研教科研项目109项,教师人均1.25项,教科研水平稳步提高。科研项目立项上同样获得重大突破,近年来,陆续获得了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研究重点资助课题、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面上项目资助课题、徐州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等。“装配式地下管廊”项目获批江苏省高职院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之后又被教育部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了国家项目的突破。

学生工作质量持续提升。坚持“教育为主,严格管理,用心服务”三位一体的大爱工作机制,严格学生教育管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开展校园文明督察,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参军入伍学生和身体残疾学生的帮扶工作。加强对心理问题学生危机干预,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帮服家庭困难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探索“红、绿、蓝、黄、橙”五色文化育人之路,学生工作水平有效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逐年提升。五年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生源结构逐步从省内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份、20多个少数民族。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支持西部发展的号召,在西部地区投放招生计划,为西部地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五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95%以上,专业对口率85%以上,企业回访好评率95%以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在96%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美誉度逐年上升。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十三五”期间,学院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图书达到289800册,电子图书17000册,计算机1900台,多媒体教室185间,信息化设备投入1126.9万元。校园网升级为千兆光纤,搭建了教学资源平台、财务会计在线学习平台等,新建led显示屏,开通网络新媒体,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院共有各类专业实训室97个,总建筑面积达31125平方,资产总值2478.82万元,设备台套数4411,其中大型仪器76台,总工位数2309个。

后勤服务不断加强。五年来,共投入资金数百万元用于教学楼、学生宿舍、校园监控、消防系统等软硬件设施设备的维修改造。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学院陆续投入专项抗疫资金40余万元,购置抗疫设备和物资。不断规范服务流程,严格管理程序,完善后勤管理制度,推动常规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相继开展后勤保障服务月、餐饮技能服务大赛、消防演练等活动,持续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当前,学院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各项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还应客观地看到,教育教学质量、办学特色还不能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技术技能型人才定位与培养目标不清晰。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空泛,缺乏有力的课程及实践教学支撑,专业特色有待进一步形成。

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与结构优化滞后,现有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行业发展,特别是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四新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需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发展不均衡,部分专业师资缺乏,专业设置关联度不高,教学资源共享度低,专业集群效应不突出,专业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不足。

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职工队伍整体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数量、结构不合理,技术应用和技术研发能力不强,社会服务能力欠缺。各专业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数量不足,骨干教师流失严重。部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强,部分教师教学信息化水平不高。双师型师资不足,不能全面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需进一步加强。教师实践育人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层次、形式及实效有待提升,实习实践基地的内涵建设需进一步增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欠缺,教师服务企业能力弱,产教深度融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办学资源需要进一步拓展。学院目前现有校舍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实验实训基地等基本办学条件有限,造成学院后续发展空间不足,尤其无法满足学院规模化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十四五”期间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十四五”时期,是学校实现规模发展、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为职业教育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关心和帮助职业教育工作者,推动社会各方形成合力,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职业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职普融通将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实践能力、职业教育改革突破将会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独立学院转设,高考人数稳中有升,为职业教育发展开辟新空间。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全国近300所独立学院将转设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其中许多独立学院和高等职业院校合并,联合成立应用型本科高校。合并后整体招生规模缩减。“十四五”期间,高考人数整体呈稳中有升趋势。这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地方区域为学院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从学校所处区域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等战略的实施,为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江苏省、徐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带来持续的旺盛需求;江苏作为全国职教高地,政策引领与榜样示范,为学校加强内部治理、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完善办学层级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平台。

(二)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

适度增加规模与提高办学质量双重任务迫在眉睫。普通高校扩大招生,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注册入学,挤压了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空间,如何保障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办学竞争力,已成为我院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招生工作是民办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要实现招生规模提升,需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学院面临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课题,唯有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影响力,才能实现规模增长的良性循环。

办学空间扩展与校园改造两项工程需稳步推进。当前,校园面积、各类建筑用房设施等,仍不能满足学院发展需要。要对现有校园进行改造提升,优化整合、充分利用学院现有资源,同时增购土地,拓展办学空间,为学院长远发展提供必要条件。这两项任务需同步推进,以保障学院发展不受影响。

专业发展不平衡,特色不鲜明。当前,学院专业设置还需进一步优化,部分专业在校生人数连续多年过少;部分专业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充实完善,以满足专业规模化发展需要。省级特色专业的品牌优势不突出,特色不够鲜明,专业集群效应不明显。抓好重点专业、重点专业群建设,打造九州特色、树立九州品牌任重道远。

面对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发展定位,针对学院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补短板、激活力、强内涵、增效益;必须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内涵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突出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学校治理水平,促进学院各项事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十四五”期间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建设有特色高质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目标,以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为核心,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技术技能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成人与成才同步发展。

(二)办学定位

坚持以应用技术教育为主,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专科与本科教育相结合,适度发展继续教育。

专业定位: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坚持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立足骨干专业,发展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开拓新兴专业、交叉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技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服务面向定位:逐步把学院建设成为立足苏北、重点服务淮海经济区、面向全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应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基地,企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职工培训基地,为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逐步扩大办学空间,适度增加办学规模。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经过五年努力,人才培养质量享有较高美誉度,教学质量、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升,教育教学取得若干标志性成果,产教融合深入开展,社会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努力把学院建设成有特色、高质量、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高校。

分项目标

1.办学规模适度。办学规模稳步增长,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8000-10000人,成人教育学生达到5000人,各类短期培训力争达到每年3000人次。

2.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有企业和工程经验,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队伍规模达到450-50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老师)的比例达到75%以上,力争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2%以上。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354546岁及以上教师逐步达到2:1:1,具有高级职称比例达到25%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85%以上。专任教师专业结构符合学院各专业发展的需求,专业课教师比例为80%,基础课教师为20%,且各专业群生师比逐步趋于合理,专业课教师中专业骨干教师占比在30%左右。

通过国内外进修、访学等途径,加大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培养有一定影响力的精英人才和教学团队。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引进5-10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和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20名专业带头人,20-30名高级职称教师;选聘省级产业教授10人左右;努力培养校级专业教学名师10名。每个系院创建1-2个院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院创建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3个。设立大师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工作室3-5个。

3.专业结构合理特色逐渐显现。“十四五”期间,专业建设遵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内涵深厚、特色鲜明”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十四五”期间,重点面向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产业、大健康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行业领域,专业总数稳定在30个左右。

经过5年建设,改造和新增10-15个专业,以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康复治疗技术、学前教育、空乘等专业为核心进行专业群建设。建成6-7个院级以上高水平专业群,力争建成1-2个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省级以上高水平专业(群),形成省级、市级和院级三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体系,全面提升我院的办学能力和水平,推动我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4.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遵循高职人才成长规律和基于工作过程及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理念,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专业教师、教研室、系院(部)和学院四级课程建设管理工作体系,争创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形成院级、省级精品课程体系。通过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力争建设省级“金课”1-3门,院级“金课”15门。

“十四五”期间,建成省级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示范基地1个,市级现代学徒制项目2项,符合现代学徒制试点条件的专业开展试点覆盖率达80%以上;力争建成省级产教融合集成平台1个,建成市级产教融合平台2-3个;力争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增加6个以上。

5.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按照“超前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着眼长远发展,优化学院布局,提升校园文化,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打造生态宜学校园。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做好校内各类建筑、设施挖潜改造工作,增建学生公寓。对校园布局进行合理调整,以文化校园建设为契机,结合现代审美,合理规划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景观建设,精心设计景观小品,让校园环境更加适合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积极创造条件,增购或合作开发现有校园周边土地,推进新校区建设,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四、“十四五”期间学院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大学治理结构

1.强化思想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适应民办高校发展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新途径和新举措,不断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组织建设,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健全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学院改革发展、维护学院稳定、服务师生员工、促进校园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教工党员在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壮大党员队伍,提高党员素质。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发挥其在学院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2.修订学院办学章程,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

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要求,做好学院办学章程修订工作。坚持和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依据章程理顺董事会、院行政工作职责,党组织领导班子、董事会、院行政要“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校相结合。加强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推进院务公开制度,依法保障教职工对办学的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

3.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

建立以“定岗、定编、定责”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加强岗位考核,建立教职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使用机制。按照目标管理、价值驱动、自主管理原则,完善中国-AG网址(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绩效考核办法,改革学院教学、管理运行激励标准,推行量化考核制度,实现按绩分配、按效分配、按价值分配、按岗设薪。在推进学院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建立工资调整制度,稳步提升教职工薪酬待遇,力争骨干教职工工资待遇接近同类公办院校水平,充分调动全院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增强学院发展内在动力。

(二)人才培养

4.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培养定位和服务面向,深入调研行业企业需求,针对就业岗位能力要求,提升学生核心专业素养。加强实践育人、双创育人、劳动育人。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构比例,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通识教育,强化专业教育,创新开展劳动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开展主要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设各类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课程评价、反馈、改进和调整机制。加强品牌课程建设,学院每年投入专项经费不少于10万元,重点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省级“金课”1-3门,院级“金课”15门。

6.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主动对接企业需求,人才培养匹配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缩短岗位适应期。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实训平台、工程技术及研发中心,实训平台与行业产业发展同步同频。“引企入教”,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协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度参与专业标准制定、课程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实习实训等,切实提升教师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7.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每年投入不少于150万元,通过学校建设、校企合作等方式,围绕重点专业(群)、骨干专业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全院实验实训设备总值在“十四五”后期达到四千万元以上。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用一体的实验实训实习中心。推动重点专业、骨干专业建成示范实践教学基地,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发挥带头引领作用。

8.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逐步建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强化学习过程考核,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笔试(开卷或闭卷)、口试、考取资格证书、实践操作、参与技能竞赛等方式进行考核。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主要环节全方位监测评估。

(三)专业建设

9.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紧密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对接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合理调整专业体系,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接区域职业岗位需求。密切关注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针对出现的新职业岗位需求,及时增设新专业。保障新增专业建设资金。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前瞻性的规划专业布局。对于办学基础条件差、招生人数少、就业质量低的专业,坚决停办。通过宣传引导、经济杠杆驱动等方式,推动各专业在校生人数整体趋于平衡。

10.培育重点专业,打造重点专业群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重点围绕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业、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专业资源,加强重点专业建设。优选基础条件好、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匹配产业行业需求的专业重点培养,并以该专业为核心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整合其他专业,形成专业集群。实现一系(院)一群的建设目标。

“十四五”期间,每年投入15万元重点支持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康复治疗技术、学前教育、空乘等专业群建设。获得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的,每个专业群每年投入40万元,连续投入3年。“十四五”期间力争获批学前教育专业。

(四)师资队伍建设

1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通过专题讲座、师德模范现场报告会、模范引领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全院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教师能够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争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建立师德评价体系,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务晋升、岗位晋级、年度考核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12.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正式引进与柔性引进并重,重点引进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优秀人才和来自企业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省333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育工作,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到海外研修、做国内访问学者。重奖在省级以上教学、科研表现突出的教师。推进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改革,构建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实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建立健全新教师上岗培训制度和每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

13.优化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引导教师专业成长

坚持“科学设岗、公平竞争、择优聘任”职称评聘原则,将师德摆在教师评价首位,突出能力业绩,严格教育教学工作量考核,突出社会服务,综合评价教师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训,技术推广、专家咨询和承担公共学术事务等方面的工作。职称评聘优先考虑在院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完善以师德、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办法,更加重视目标管理和聘期考核,突出教学工作中心,注重教书育人,引导教师开拓创新,贡献与绩效并重,使整个教师队伍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势。

(五)学生工作

14.探索创新“三位一体”大爱学生工作机制,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继续探索和创新我院“教育为主,严格管理,用心服务”三位一体的大爱学生工作机制。加强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强化建设学生管理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浓厚氛围。通过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五大体系〔学院、系(院)、班级三级管理的工作体系、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绩效考评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测评体系、学生组织自我约束的自律体系),实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五大工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筑梦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立德工程、以心理健康和安全法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平安工程、以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修身工程、以学业职业就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导航工程)搭建学生服务成长5个中心(“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心理健康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宿管中心、资助中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15.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学生管理队伍水平。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结合学院实际情况,选强配齐辅导员队伍,优化辅导员队伍数量质量、人员结构和管理机制,健全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体系,针对性地加强辅导员培训,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推进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工作室推进学生思想教育理论研究,支持辅导员深入开展校内外调研和学生管理工作研究,开设辅导员论坛,提高辅导员工作研究能力、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16.加强就业指导,拓展就业渠道

切实做好就业指导,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专题报告、党团活动、“九州之星”评选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同时,创造条件为毕业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以创业促就业。

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每个专业建设1—2个就业基地,切实提高就业质量,实现并保持当年就业率达到95%以上,就业专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使大多数毕业生有较为满意且稳定的就业岗位,学生自主创业率有明显增长,逐步形成教学促进就业、就业带动招生的良性循环的办学格局。

(六)校园文化与后勤保障

17.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高职特色的和谐平安校园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高职院校特色。营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不断提升校园文明程度。开展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和扶持理论学习型学生社团,鼓励学生创建精品社团。努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积极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定期邀请行业知名企业家和杰出校友作报告开讲座。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特色文化型校园。

18.持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持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转换运营机制,大力建设规范化新型后勤服务体系。全面整合校内后勤服务市场,改进服务方式,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努力创新形式,做好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工作,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为学院的教学与发展提供保障。

(七)组织保障

19.   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十四五规划执行提供思想和组织保障。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保证学院正确的办学方向。探索适应民办高校发展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新途径和新举措,不断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措施,提高依法治校管理水平,为十四五规划执行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协同各部门共同参与,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有效形成全院党政相互配合、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以制度建设保障规划实施。完善管理制度,推进依法治校,严格依法办事,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十四五”规划是落实学院中长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各部门要根据学院发展目标和规划任务,制订分解目标,明确责任分工,层层落实规划任务。强化过程管理,强化进度督查。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和监督机制。

20.统筹资源配置,做好资金筹措,为十四五规划执行提供物质保障。

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对各部门的各类设备进行有效整合,统一配置,充分挖掘使用潜能。提高办学资源的配置效能,建立资源共享、有偿使用的绩效评价机制。推进资源有效整合,提高办学效益,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校园。

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与政府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技术咨询服务等途径主动服务于地方行业、企业,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规范收费行为,防范财务风险,保持学院办学经费总量不断增长,保证学院改革发展需要。做好资金科学预算,保证改革发展重大项目的投入。强化经费管理,严格财经纪律,优化经费预算方案,提高预算执行力,加强成本控制,建立与学院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实现内部财务收支动态平衡。加大对教学的投入,保证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和人才引进、专业建设等重点项目的需要,保证学院改革发展重大项目投入,确保学院总体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21.落实工作责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成效。

通过广泛宣传,增强师生员工对学院“十四五”规划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的认同感,统一思想,形成全院上下关心规划、参与落实、监督实施的浓厚氛围,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院改革发展的主体责任感。尤其是要以三十周年校庆为重要节点,推进规划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向三十周年校庆献礼。全院教职员工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统一思想,紧抓机遇,立足科学发展,着力提高质量,不断夯实学院综合实力,确保学院事业沿着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奋勇前进。中国-AG网址(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2025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关键期,更是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五年。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根据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以技术技能为本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结合学院实际,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四五”发展规划,以昂扬的精气神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一、“十三五”期间学院发展概况

“十三五”期间,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及人才培养的系列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为主线,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明确办学方向,充实内涵,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学院品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了学院健康、稳定、和谐发展,为“十四五”改革、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主要成绩

党建工作全面加强。“十三五”时期,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扎实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以优良的党风引导校风,以优良的师德形成教风,以优良的教风促进学风。党组织政治核心、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加强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带动各级领导班子思想理论建设。各党支部和全体党员同志牢记初心使命,强化担当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教风学风良好。学院坚持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推动党建工作日常工作有机融合,促进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化。严格落实学习举措,切实增强学习实效。

土木工程系获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徐州彭城恩师先进集体;机关第三党支部、经济与管理系党支部获江苏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机关第三党支部、公共基础课部党支部获徐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人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人获徐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7人获徐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人获徐州市彭城恩师先进个人称号。在徐州市教育工委组织的“学习强国”学习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中,我院16名教师分别荣获“学习强国”学习先进个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专业建设深入推进。五年来,学院围绕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优化专业设置,调整学院结构。成功申办护理、康复治疗技术两个医学类专业,成立了医疗与健康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获批徐州市特需领办专业,徐州市划拨专项建设资金300万元。

学院以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为抓手,充分融合相关专业,组建专业群。进一步完善土木工程、机电工程、财务会计和空乘专业群,新建电子商务、学前教育专业群。目前学院共开设35个专业,其中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2个(建筑工程技术和应用电子技术)、市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康复治疗技术)、院级重点专业2个(建筑工程技术、酒店管理)、校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建筑工程技术、酒店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

课程建设成效明显。学院全面启动教学改革工作,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载体,以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为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目标、修订课程大纲,实施分岗式项目化教学。确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建设江苏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10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18门,校级课程改革立项1门。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26门,合作编写教材、讲义29种,自编各类教材、讲义55本。获江苏省职业教育教案设计大赛活动一等奖4项,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多媒体课件类一等奖4项、三等奖3项,微课类二等奖1项。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院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围绕专业建设方向和人才培养需求,坚持引育结合,建设一支思想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通过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内聘副教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高级访问工程师,强化管理内聘兼职兼课教师,加强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学院师资队伍水平整体提升。

五年来,学院专任教师由76 人增加到95人,增长了25%。专任教师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由59人增加到71人,增长了20.3%,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4.7%;高级职称人员由3人增加到19人,增长了630%,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研究生以上学位人员由29人增加到41人,增长了41.3%70名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3.7%。学院不断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累计 390人次,培养6名江苏省“青蓝工程”教师,28名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脱产参加顶岗实践。选聘省级产业教授4名。另外,学院选拔教职工攻读博士,学院给予经费支持,目前在读博士3人。

实践教学条件逐步提高。为加强实践教学,一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经过五年的努力,校内实训基地达到97个,实验实训场地总面积3112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376万元。二是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入发展。先后与84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部19个。三是启动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十三五期间,推动土木工程类专业技术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建设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江苏省高职院校装配式地下管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徐州市装配式建筑信息化云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徐州市透水砼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土木工程类专业师生提升技术应用和技术研发能力搭建了平台。同时,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充分发挥企业与高校双方优势,建立校企互利共赢机制。

教科研能力有序提升。“十三五”期间,教师教科研能力逐步提升,社会服务扎实有效。五年来,教师主持省级课题100项、市级课题48项、横向课题14项、发明专利38项,省市级科研相关获奖74项,数量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发表各类论文368篇,其中核心论文11篇,指导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10项。土木工程系获徐州市科学技术协会2019年度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特色学会”。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奖项共45项,市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共30余项。

目前,全院在研教科研项目109项,教师人均1.25项,教科研水平稳步提高。科研项目立项上同样获得重大突破,近年来,陆续获得了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研究重点资助课题、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面上项目资助课题、徐州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等。“装配式地下管廊”项目获批江苏省高职院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之后又被教育部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了国家项目的突破。

学生工作质量持续提升。坚持“教育为主,严格管理,用心服务”三位一体的大爱工作机制,严格学生教育管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开展校园文明督察,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参军入伍学生和身体残疾学生的帮扶工作。加强对心理问题学生危机干预,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帮服家庭困难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探索“红、绿、蓝、黄、橙”五色文化育人之路,学生工作水平有效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逐年提升。五年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生源结构逐步从省内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份、20多个少数民族。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支持西部发展的号召,在西部地区投放招生计划,为西部地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五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95%以上,专业对口率85%以上,企业回访好评率95%以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在96%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美誉度逐年上升。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十三五”期间,学院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图书达到289800册,电子图书17000册,计算机1900台,多媒体教室185间,信息化设备投入1126.9万元。校园网升级为千兆光纤,搭建了教学资源平台、财务会计在线学习平台等,新建led显示屏,开通网络新媒体,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院共有各类专业实训室97个,总建筑面积达31125平方,资产总值2478.82万元,设备台套数4411,其中大型仪器76台,总工位数2309个。

后勤服务不断加强。五年来,共投入资金数百万元用于教学楼、学生宿舍、校园监控、消防系统等软硬件设施设备的维修改造。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学院陆续投入专项抗疫资金40余万元,购置抗疫设备和物资。不断规范服务流程,严格管理程序,完善后勤管理制度,推动常规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相继开展后勤保障服务月、餐饮技能服务大赛、消防演练等活动,持续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当前,学院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各项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还应客观地看到,教育教学质量、办学特色还不能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技术技能型人才定位与培养目标不清晰。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空泛,缺乏有力的课程及实践教学支撑,专业特色有待进一步形成。

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与结构优化滞后,现有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行业发展,特别是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四新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需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发展不均衡,部分专业师资缺乏,专业设置关联度不高,教学资源共享度低,专业集群效应不突出,专业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不足。

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职工队伍整体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数量、结构不合理,技术应用和技术研发能力不强,社会服务能力欠缺。各专业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数量不足,骨干教师流失严重。部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强,部分教师教学信息化水平不高。双师型师资不足,不能全面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需进一步加强。教师实践育人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层次、形式及实效有待提升,实习实践基地的内涵建设需进一步增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欠缺,教师服务企业能力弱,产教深度融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办学资源需要进一步拓展。学院目前现有校舍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实验实训基地等基本办学条件有限,造成学院后续发展空间不足,尤其无法满足学院规模化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十四五”期间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十四五”时期,是学校实现规模发展、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为职业教育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关心和帮助职业教育工作者,推动社会各方形成合力,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职业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职普融通将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实践能力、职业教育改革突破将会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独立学院转设,高考人数稳中有升,为职业教育发展开辟新空间。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全国近300所独立学院将转设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其中许多独立学院和高等职业院校合并,联合成立应用型本科高校。合并后整体招生规模缩减。“十四五”期间,高考人数整体呈稳中有升趋势。这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地方区域为学院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从学校所处区域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等战略的实施,为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江苏省、徐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带来持续的旺盛需求;江苏作为全国职教高地,政策引领与榜样示范,为学校加强内部治理、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完善办学层级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平台。

(二)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

适度增加规模与提高办学质量双重任务迫在眉睫。普通高校扩大招生,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注册入学,挤压了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空间,如何保障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办学竞争力,已成为我院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招生工作是民办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要实现招生规模提升,需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学院面临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课题,唯有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影响力,才能实现规模增长的良性循环。

办学空间扩展与校园改造两项工程需稳步推进。当前,校园面积、各类建筑用房设施等,仍不能满足学院发展需要。要对现有校园进行改造提升,优化整合、充分利用学院现有资源,同时增购土地,拓展办学空间,为学院长远发展提供必要条件。这两项任务需同步推进,以保障学院发展不受影响。

专业发展不平衡,特色不鲜明。当前,学院专业设置还需进一步优化,部分专业在校生人数连续多年过少;部分专业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充实完善,以满足专业规模化发展需要。省级特色专业的品牌优势不突出,特色不够鲜明,专业集群效应不明显。抓好重点专业、重点专业群建设,打造九州特色、树立九州品牌任重道远。

面对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发展定位,针对学院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补短板、激活力、强内涵、增效益;必须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内涵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突出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学校治理水平,促进学院各项事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十四五”期间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建设有特色高质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目标,以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为核心,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技术技能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成人与成才同步发展。

(二)办学定位

坚持以应用技术教育为主,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专科与本科教育相结合,适度发展继续教育。

专业定位: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坚持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立足骨干专业,发展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开拓新兴专业、交叉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技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服务面向定位:逐步把学院建设成为立足苏北、重点服务淮海经济区、面向全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应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基地,企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职工培训基地,为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逐步扩大办学空间,适度增加办学规模。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经过五年努力,人才培养质量享有较高美誉度,教学质量、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升,教育教学取得若干标志性成果,产教融合深入开展,社会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努力把学院建设成有特色、高质量、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高校。

分项目标

1.办学规模适度。办学规模稳步增长,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8000-10000人,成人教育学生达到5000人,各类短期培训力争达到每年3000人次。

2.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有企业和工程经验,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队伍规模达到450-50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老师)的比例达到75%以上,力争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2%以上。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354546岁及以上教师逐步达到2:1:1,具有高级职称比例达到25%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85%以上。专任教师专业结构符合学院各专业发展的需求,专业课教师比例为80%,基础课教师为20%,且各专业群生师比逐步趋于合理,专业课教师中专业骨干教师占比在30%左右。

通过国内外进修、访学等途径,加大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培养有一定影响力的精英人才和教学团队。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引进5-10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和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20名专业带头人,20-30名高级职称教师;选聘省级产业教授10人左右;努力培养校级专业教学名师10名。每个系院创建1-2个院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院创建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3个。设立大师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工作室3-5个。

3.专业结构合理特色逐渐显现。“十四五”期间,专业建设遵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内涵深厚、特色鲜明”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十四五”期间,重点面向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产业、大健康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行业领域,专业总数稳定在30个左右。

经过5年建设,改造和新增10-15个专业,以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康复治疗技术、学前教育、空乘等专业为核心进行专业群建设。建成6-7个院级以上高水平专业群,力争建成1-2个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省级以上高水平专业(群),形成省级、市级和院级三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体系,全面提升我院的办学能力和水平,推动我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4.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遵循高职人才成长规律和基于工作过程及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理念,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专业教师、教研室、系院(部)和学院四级课程建设管理工作体系,争创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形成院级、省级精品课程体系。通过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力争建设省级“金课”1-3门,院级“金课”15门。

“十四五”期间,建成省级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示范基地1个,市级现代学徒制项目2项,符合现代学徒制试点条件的专业开展试点覆盖率达80%以上;力争建成省级产教融合集成平台1个,建成市级产教融合平台2-3个;力争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增加6个以上。

5.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按照“超前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着眼长远发展,优化学院布局,提升校园文化,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打造生态宜学校园。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做好校内各类建筑、设施挖潜改造工作,增建学生公寓。对校园布局进行合理调整,以文化校园建设为契机,结合现代审美,合理规划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景观建设,精心设计景观小品,让校园环境更加适合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积极创造条件,增购或合作开发现有校园周边土地,推进新校区建设,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四、“十四五”期间学院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大学治理结构

1.强化思想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适应民办高校发展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新途径和新举措,不断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组织建设,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健全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学院改革发展、维护学院稳定、服务师生员工、促进校园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教工党员在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壮大党员队伍,提高党员素质。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发挥其在学院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2.修订学院办学章程,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

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要求,做好学院办学章程修订工作。坚持和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依据章程理顺董事会、院行政工作职责,党组织领导班子、董事会、院行政要“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校相结合。加强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推进院务公开制度,依法保障教职工对办学的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

3.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

建立以“定岗、定编、定责”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加强岗位考核,建立教职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使用机制。按照目标管理、价值驱动、自主管理原则,完善中国-AG网址(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绩效考核办法,改革学院教学、管理运行激励标准,推行量化考核制度,实现按绩分配、按效分配、按价值分配、按岗设薪。在推进学院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建立工资调整制度,稳步提升教职工薪酬待遇,力争骨干教职工工资待遇接近同类公办院校水平,充分调动全院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增强学院发展内在动力。

(二)人才培养

4.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培养定位和服务面向,深入调研行业企业需求,针对就业岗位能力要求,提升学生核心专业素养。加强实践育人、双创育人、劳动育人。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构比例,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通识教育,强化专业教育,创新开展劳动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开展主要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设各类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课程评价、反馈、改进和调整机制。加强品牌课程建设,学院每年投入专项经费不少于10万元,重点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省级“金课”1-3门,院级“金课”15门。

6.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主动对接企业需求,人才培养匹配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缩短岗位适应期。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实训平台、工程技术及研发中心,实训平台与行业产业发展同步同频。“引企入教”,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协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度参与专业标准制定、课程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实习实训等,切实提升教师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7.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每年投入不少于150万元,通过学校建设、校企合作等方式,围绕重点专业(群)、骨干专业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全院实验实训设备总值在“十四五”后期达到四千万元以上。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用一体的实验实训实习中心。推动重点专业、骨干专业建成示范实践教学基地,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发挥带头引领作用。

8.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逐步建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强化学习过程考核,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笔试(开卷或闭卷)、口试、考取资格证书、实践操作、参与技能竞赛等方式进行考核。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主要环节全方位监测评估。

(三)专业建设

9.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紧密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对接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合理调整专业体系,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接区域职业岗位需求。密切关注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针对出现的新职业岗位需求,及时增设新专业。保障新增专业建设资金。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前瞻性的规划专业布局。对于办学基础条件差、招生人数少、就业质量低的专业,坚决停办。通过宣传引导、经济杠杆驱动等方式,推动各专业在校生人数整体趋于平衡。

10.培育重点专业,打造重点专业群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重点围绕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业、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专业资源,加强重点专业建设。优选基础条件好、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匹配产业行业需求的专业重点培养,并以该专业为核心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整合其他专业,形成专业集群。实现一系(院)一群的建设目标。

“十四五”期间,每年投入15万元重点支持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康复治疗技术、学前教育、空乘等专业群建设。获得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的,每个专业群每年投入40万元,连续投入3年。“十四五”期间力争获批学前教育专业。

(四)师资队伍建设

1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通过专题讲座、师德模范现场报告会、模范引领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全院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教师能够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争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建立师德评价体系,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务晋升、岗位晋级、年度考核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12.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正式引进与柔性引进并重,重点引进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优秀人才和来自企业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省333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育工作,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到海外研修、做国内访问学者。重奖在省级以上教学、科研表现突出的教师。推进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改革,构建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实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建立健全新教师上岗培训制度和每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

13.优化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引导教师专业成长

坚持“科学设岗、公平竞争、择优聘任”职称评聘原则,将师德摆在教师评价首位,突出能力业绩,严格教育教学工作量考核,突出社会服务,综合评价教师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训,技术推广、专家咨询和承担公共学术事务等方面的工作。职称评聘优先考虑在院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完善以师德、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办法,更加重视目标管理和聘期考核,突出教学工作中心,注重教书育人,引导教师开拓创新,贡献与绩效并重,使整个教师队伍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势。

(五)学生工作

14.探索创新“三位一体”大爱学生工作机制,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继续探索和创新我院“教育为主,严格管理,用心服务”三位一体的大爱学生工作机制。加强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强化建设学生管理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浓厚氛围。通过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五大体系〔学院、系(院)、班级三级管理的工作体系、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绩效考评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测评体系、学生组织自我约束的自律体系),实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五大工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筑梦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立德工程、以心理健康和安全法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平安工程、以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修身工程、以学业职业就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导航工程)搭建学生服务成长5个中心(“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心理健康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宿管中心、资助中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15.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学生管理队伍水平。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结合学院实际情况,选强配齐辅导员队伍,优化辅导员队伍数量质量、人员结构和管理机制,健全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体系,针对性地加强辅导员培训,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推进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工作室推进学生思想教育理论研究,支持辅导员深入开展校内外调研和学生管理工作研究,开设辅导员论坛,提高辅导员工作研究能力、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16.加强就业指导,拓展就业渠道

切实做好就业指导,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专题报告、党团活动、“九州之星”评选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同时,创造条件为毕业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以创业促就业。

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每个专业建设1—2个就业基地,切实提高就业质量,实现并保持当年就业率达到95%以上,就业专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使大多数毕业生有较为满意且稳定的就业岗位,学生自主创业率有明显增长,逐步形成教学促进就业、就业带动招生的良性循环的办学格局。

(六)校园文化与后勤保障

17.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高职特色的和谐平安校园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高职院校特色。营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不断提升校园文明程度。开展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和扶持理论学习型学生社团,鼓励学生创建精品社团。努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积极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定期邀请行业知名企业家和杰出校友作报告开讲座。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特色文化型校园。

18.持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持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转换运营机制,大力建设规范化新型后勤服务体系。全面整合校内后勤服务市场,改进服务方式,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努力创新形式,做好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工作,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为学院的教学与发展提供保障。

(七)组织保障

19.   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十四五规划执行提供思想和组织保障。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保证学院正确的办学方向。探索适应民办高校发展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新途径和新举措,不断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措施,提高依法治校管理水平,为十四五规划执行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协同各部门共同参与,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有效形成全院党政相互配合、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以制度建设保障规划实施。完善管理制度,推进依法治校,严格依法办事,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十四五”规划是落实学院中长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各部门要根据学院发展目标和规划任务,制订分解目标,明确责任分工,层层落实规划任务。强化过程管理,强化进度督查。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和监督机制。

20.统筹资源配置,做好资金筹措,为十四五规划执行提供物质保障。

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对各部门的各类设备进行有效整合,统一配置,充分挖掘使用潜能。提高办学资源的配置效能,建立资源共享、有偿使用的绩效评价机制。推进资源有效整合,提高办学效益,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校园。

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与政府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技术咨询服务等途径主动服务于地方行业、企业,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规范收费行为,防范财务风险,保持学院办学经费总量不断增长,保证学院改革发展需要。做好资金科学预算,保证改革发展重大项目的投入。强化经费管理,严格财经纪律,优化经费预算方案,提高预算执行力,加强成本控制,建立与学院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实现内部财务收支动态平衡。加大对教学的投入,保证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和人才引进、专业建设等重点项目的需要,保证学院改革发展重大项目投入,确保学院总体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21.落实工作责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成效。

通过广泛宣传,增强师生员工对学院“十四五”规划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的认同感,统一思想,形成全院上下关心规划、参与落实、监督实施的浓厚氛围,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院改革发展的主体责任感。尤其是要以三十周年校庆为重要节点,推进规划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向三十周年校庆献礼。全院教职员工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统一思想,紧抓机遇,立足科学发展,着力提高质量,不断夯实学院综合实力,确保学院事业沿着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奋勇前进。